“13歲少年獨自流浪”,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容忽視!

康康(離家少年)父親:“全家幾十個人都在找,整個縣城找遍了?!?/p>
據民警所說:“我們就進去做了一個比對,最后核實確實是這個走失的孩子”。
康康:“是在家里太無聊了,就自己出來玩玩?!?/p>
上述是康康離家后的對話,因在家“太孤獨”,13歲少年獨自“流浪”,青少年的心理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中的特殊時期,處于這個時期的孩子往往面臨學習壓力、親子矛盾、異性交往問題等諸多挑戰,進而有可能出現某些心理問題。疫情期間,青少年的心理情緒更加缺少發泄的渠道,如果不加以處理很有可能產生某些心理問題。
那么,青少年的身心發展都有哪些特征?如何預防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產生呢?
一、青少年心理特征
1.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
青少年正處于青春發育期,生理上蓬勃發展,身體的外形和機能都越來越成熟。由于社會發展、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青少年的各項生理指標都普遍表現出比較超前的趨勢。生理的迅速發展使青少年產生“成人感”,這與其半成熟的心理發展狀態產生矛盾,出現身心發展的不平衡。
2.性意識的覺醒
青少年時期,孩子的生殖系統發育、完善,性意識也不斷覺醒,表現為對異性產生強烈的興趣,想要接近異性。
3.封閉性開放性并存
青少年的自我意識迅猛發展,表現為關心自己的外貌、在意自己的價值、重視個性的發展等。在這種情況下,不少青少年會感覺父母、師長等難以了解自己的想法,因此拒絕交流,呈現出心理的封閉性。然而,青少年的內心又普遍渴望與朋友交流、得到認可,呈現出心理的開放性。
4.情緒兩極化明顯
青少年對情緒的調控能力不夠完善,容易將情緒擴大化,難以做到主觀與現實的統一,表現為成功時會激動不已,失敗時會郁郁寡歡。
5.獨立意識增強
獨立意識增強與渴望精神依賴并存。青少年逐漸進入“心理斷乳期”,表現為反抗家長、老師的管束,希望自己有決定權。然而,由于心理上處于半成熟狀態,青少年又希望得到家長、老師在精神上的理解、陪伴與保護。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標準
對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動做出積極反應,其心理便是健康的。結合青少年的心理發育特點,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標準包括以下幾點:
1.智力正常。正常的智力是生活和學習的最基本心理條件,一般而言,智商在80分以上為心理健康的標準。
2.情緒穩定、積極樂觀。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經常保持輕松、愉快、協調的情緒,能適度表達和控制情緒。
3.堅強的意志品質。心理健康的人有著良好的自制力和挫折耐受力。青少年出現的網癮、煙癮等行為問題往往與意志品質薄弱有關。
4.心理與行為符合年齡特征。行為表現正常包括:行為內外一致、行為與年齡相符以及行為與角色一致。例如一個學生在學校里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三好學生,在家里卻亂發脾氣,較少參與家務勞動,這樣的學生心理不能算是健康。
5.人際關系和諧。青少年很多心理問題的出現都與人際關系有關。當家庭不和睦、同學相處不融洽時,青少年容易出現抑郁、焦慮、嫉妒、敵意、敏感等不良心理問題。
6.保持健全的人格。培養青少年健全、獨立、完整的人格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終極目標,是青少年適應社會的重要保證。
7.良好的社會適應。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夠較快地適應環境變化,能與現實的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與適應。
8.正確的自我意識。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自信、自尊、自愛,而不自責、自怨、自卑。
9.面對現實、接受現實。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既有崇高的理想,又不沉湎于不切實際的幻想。對生活、學習中的困難和挑戰都能勇敢面對、妥善處理。
10.熱愛生活、熱愛學習。心理健康的人是珍惜和熱愛生活的,并能積極地投身于生活,享受生活中的樂趣。
三、如何預防,青少年心理問題
1.父母應注重對孩子早期人格的塑造和培養
良好的人格關系到一個人的身心健康,青少年時期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良好的人格與家庭教養方式有密切關系。理解、溫暖、鼓勵的教養方式更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形成,而拒絕、批評的教養方式極易形成不良的人格,所以,父母應該采取積極的教養方式,這樣更有利于青少年人格的形成。
2.父母應注意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沃土,父母關系和諧、家庭氛圍溫馨會減少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產生。同時,父母的行為還會起到示范作用。
3.孩子要掌握情緒調節策略
青少年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情緒容易出現波動,且缺乏情緒調控能力,因此其最好掌握一些情緒調節策略,比如放松訓練、合理情緒療法等。
4.孩子要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
研究表明,體育、音樂、繪畫、陶藝等興趣愛好可以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對其個性、情緒等均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5.要學會尋求專業幫助
家長、老師和孩子都要正確認識、重視心理問題,切勿諱疾忌醫,在出現問題時應及時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6.知曉一定的心理學知識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中很特別的一段時期,需要家長、老師、孩子了解、掌握這段時期的心理發展規律、特征,這樣可以避免一些心理問題的產生。學校、社會、家庭要為青少年提供心理調試策略,如人際交往技巧、學習適應策略、考試焦慮調整技巧等。
資料來源:養生大國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