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便民服務“拋棄”弱勢群體
點擊:
時間 2021-01-28 17:08:31
臨近年關,新冠疫情防控進程加緊?!袄先顺俗罔F時因無健康碼收到工作人員阻攔”的事件依然時有發生。

誠然,疫情期間,健康碼的使用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方便又安全,但是,社會上存在著一部分不會、不能使用健康碼的人群,便民服務便利了跟上時代的人,但是也不能拋棄那些追不上社會快速發展的老人、窮人等弱勢群體。
我國自20世紀末開始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已經成為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進入老齡化急速發展階段,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占總人口的比重將超過20%,進入比較典型的老齡社會。當數字化的智能服務再度升級,莫讓便民服務“拋棄”弱勢群體。
服務規章的制定應統籌各方、兼顧全局。老人因無健康碼乘車被拒的事件不是個例,農民工進城因不會使用城市交通設施而“寸步難行”的事件也時有發生。疫情期間互聯網的作用更加凸顯,信息時代的發展讓老人、窮人成了技術上的“落伍者”,也正因此,種種便民服務的制定要充分考慮到特殊人群的需要,不能他們變成社會服務的“棄兒”。
服務方法的施行應以人為本,服務至上。車站工作人員加強管理、履行職責的出發點并無錯處,有錯誤的的是服務的方式。智能時代的“數字鴻溝”橫亙在老人和服務者之間,部分老年人受知識、技能等條件的限制,甚至無法理解健康碼的作用。服務者應該充分考慮具體情況發揮職能,僵化的按照規章制度執行會背離服務的初衷。

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獨居化、小型化、少子化態勢繼續深入發展,家庭負擔加重、社會保障支出劇增、養老和健康服務供需矛盾愈加突顯?;ヂ摼W的進步讓養老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卻忽略了老人本身對智能化的接受程度。知識溝的不斷加深表明了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知識峰值只存在于理論中,“反知溝“只是假設,現實中還需要對老人等弱勢群體的多加關注。
老人因無健康碼被工作人員阻攔看似是便民服務的技術問題,實際上是社會服務的精細化問題。社會治理、社會服務無論是從宏觀的制度層面還是微觀的執行層面,都應該充分考慮到各方需要,不能打著便民的旗號,拋棄跟不上時代的弱勢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