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癌癥日,轉存這份癌癥篩查手冊

世界癌癥日,轉存這份#中國十大高發癌癥預防手冊#
癌癥篩查到底要不要做?9種高發癌癥各有“篩查標準”
世界癌癥日是由國際抗癌聯盟(UICC)于2000年發起的,活動時間定于每年的2月4日,旨在倡導新的方法促進各組織間的合作,加快癌癥研究、預防及治療等領域的進展,為人類造福。2020年,國際抗癌聯盟(UICC)“世界癌癥日”的活動主題為“關愛患者,共同抗癌(I am and I will)”
世衛組織癌癥專家表示,2020年全球癌癥確診患者達1920萬,癌癥死亡人數達1000萬。全球1/5的人在其一生中會罹患癌癥。但1/3的癌癥可以通過癌癥篩查及早發現、明確診斷,尤其是乳腺癌、宮頸癌、肺癌、結直腸癌,從而獲得更多的治愈機會。
一、什么是癌癥篩查?
常規體檢就像個大篩子,先把“大石頭”篩出來,但小個頭的石頭可能就漏過去了。體檢并不能包括所有的臟器,在未檢的臟器里仍存在腫瘤風險。
腫瘤的生長方式分為爆發性和隱匿性兩種,處在腫瘤生長隱匿期的早期腫瘤病人,很難被發現。
癌癥篩查是在癌癥風險評估的基礎上,針對常見癌癥進行的身體檢查,它可以讓受檢者知曉自身患癌風險,發現早期癌癥或癌前病變,以便進行早期干預。
體檢前,專業醫生會仔細詢問受檢者的身體狀況、生活習慣、既往病史和家族遺傳史等,再做相應檢查計劃,項目主要包括:常規項目、影像診斷(超聲、鉬靶、低劑量CT等)、腫瘤標志物檢查,必要時還需要進行內鏡檢查。
做癌癥篩查前,大家有必要了解常見癌種及其高危人群,并結合自身年齡、家族病史、性別、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初步選擇篩查項目。
專家針對四大最高發癌癥和男女性常見的癌癥進行了梳理,為你提供一份全面的篩查清單。
No.1全人群高發癌
1、肺癌
高危人群:年齡為50~75歲;每年吸煙大于等于20包,包括曾經吸煙,但戒煙不足15年者;長期被動吸煙者(基本每天接觸,超過20年);有石棉、鈹、鈾、氡等接觸的職業暴露史;有慢阻肺或慢性肺纖維化病史;有惡性腫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
篩查方法:每年一次胸部低劑量螺旋CT,若查出肺內結節,需遵醫生建議,或??凭驮\進一步檢查、監測。
2、肝癌
高危人群:年齡40~69歲;患有乙肝、丙肝,或攜帶乙肝、丙肝病毒者;肝硬化者;有酒精肝或其他肝??;有肝癌家族史。
篩查方法: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聲檢查;高危人群每半年接受一次血清甲胎蛋白(AFP)檢查,建議同時做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丙肝抗體檢測;如發現異常應進一步做增強CT檢查。
3、結直腸癌
高危人群:年齡45~74歲;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史;本人有其他惡性腫瘤病史;曾患腸道息肉;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道疾病史或膽囊切除史;長期(近2年持續存在)慢性便秘或慢性腹瀉,連續2周出現黏液血便等肛腸癥狀。
篩查方法:一般人群每年做一次免疫化學法糞便隱血試驗(FIT);每1~3年做一次糞便 DNA檢測;每5~10年做一次精細放大腸鏡檢查;高危人群以第一次檢查結果決定下一次檢查時間。
4、胃癌
高危人群:年齡45歲以上;長期生活在胃癌高發地區;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后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癌前疾??;有可能致胃癌的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嗜酒、喜食高鹽或腌制飲食等;有患胃癌的一級親屬(父母、子女或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
篩查方法:血清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一17檢測,有助于判斷有無胃黏膜萎縮及萎縮程度,可作為每年常規篩查項目;幽門螺桿菌檢查,判斷有無感染,可作為每年常規篩查項目;當上述檢查發現異常,建議做精細放大胃鏡檢查,有胃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應根據醫師建議定期做胃鏡檢查。
也可以直接做精細放大胃鏡檢查,這是胃癌早期篩查金標準。
No.2女性高發癌
1、乳腺癌
高危人群:年齡45歲以上;有50歲前患乳腺癌的一級親屬;有對側乳腺癌史;攜帶有乳腺癌致病性遺傳突變。
篩查方法:彩超檢查,45歲后每1~2年一次;高危人群可每1~2年做一次乳腺鉬靶攝片檢查。
2、甲狀腺癌
高危人群:童年期有頭頸部放射線照射史或放射線塵埃接觸史;由于其他疾病進行過頭頸部放療;有分化型甲狀腺癌(DTC)、甲狀腺髓樣癌等既往史或家族史;甲狀腺結節大于1厘米,且結節生長迅速,半年內增長到1厘米以上;或甲狀腺結節大于1厘米,伴持續性聲音嘶啞、發聲困難、伴吞咽困難或呼吸困難,且排除了聲帶病變(炎癥、息肉等);甲狀腺結節大于1厘米,且伴頸部淋巴結腫大;降鈣素高于正常范圍。
篩查方法:一般人群在30歲以下,可每2~3年做一次臨床頸部體檢;高危人群或3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年做一次頸部超聲檢查;女性孕前和哺乳期結束時,建議分別進行一次頸部超聲檢查。
3、宮頸癌
高發人群:已婚或有性生活史3年的女性;曾出現HPV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有宮內己烯雌酚暴露史,或曾因宮頸上皮內瘤變2、3級,子宮頸原位腺癌,子宮頸浸潤癌接受過治療的女性。
篩查方法:年齡24~29歲者,每3年進行一次細胞學篩查;年齡30~64歲可選擇每3年一次的細胞學篩查,或每5年一次的HPV篩查;如果細胞學與HPV篩查都是陰性,可改為每5年一次;年齡65歲以上者,若過去10年內,連續3次細胞學篩查為陰性或連續2次HPV陰性,無子宮頸上皮內瘤變(CIN)病史,不需要再篩查。
若宮頸病變曾達到CIN2-3級或有原位腺癌病史,應在病變自然消退或臨床治療后持續篩查20年。
No.3男性高發癌
1、食管癌
高危人群:年齡40~69歲;喜食腌制、煙熏食品;喜食過燙食物、剩飯;患有反流性食管炎等上消化道疾??;有食管癌家族史;長期居住在食管癌高發區。
篩查方法:高危人群需胃鏡檢查,下一次檢查時間以第一次檢查結果而定(遵從醫生建議)。
2、前列腺癌
高危人群:年齡50歲以上;長期患有慢性前列腺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
篩查方法:直腸指檢,可每年一次;超聲檢查;高危人群可每兩年進行一次前列腺抗原(PSA)檢測。
癌篩的3個疑問一次說清
在決定做癌癥篩查后,許多人會有疑問,是不是篩查項目越全面越好?腫瘤標記物一定準確嗎?以下3個常見疑問,專家為你一一解答。
1、篩查的項目越多越好嗎?
癌癥篩查并不是項目越多、價格越貴就越好。不建議所有人都做全套項目,一是避免經濟上的浪費,二是胸片、CT等檢查有損傷性,做多了可能對身體造成一定損害。
此外,一些體檢機構將PET-CT(一種新穎的成像技術)作為癌癥篩查的高端補充項目。專家建議,除非有特殊需要,或其他檢查結果有較明顯的癌癥懷疑傾向,否則無論從經濟還是輻射的角度看,常規癌癥篩查都不推薦做PET-CT。
2、腫瘤標記物一定準確嗎?
腫瘤標志物是一類在腫瘤細胞增殖過程中,從細胞表面脫落,或腫瘤細胞產生,或與人體發生免疫反應等產生的物質,但它也存在于良性腫瘤、胚胎組織乃至正常組織中,感染、發炎等都可能使其升高。
腫瘤標志物敏感度不夠,在我國也只能用于體檢而不是篩查。專家強調,腫瘤標志物的漏檢率較高,且并非每種癌癥都有特異性的腫瘤標志物。
3、后續治療怎么做?
癌癥篩查專業性強,一定要選擇有資質的機構,尤其應注意體檢醫生和報告解讀醫生的資質。
癌癥篩查并非“一勞永逸”,不同高危人群,應在??漆t生的建議下定期篩查,如果發現癌癥征兆,應及時確診治療。
資料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