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育困境:背奶媽媽何去何從?

近日,網絡上再次興起關于背奶媽媽的討論。
所謂“背奶媽媽“是指生育后因工作不能在家做全職媽媽,利用工作間隙存儲母乳,晚上背回家給寶寶當第二天“口糧”的職業女性。她們的行動口號是“人上班了,把最原汁原味的乳汁留給孩子”。
"背奶媽媽"大多是高學歷的白領,她們關注寶寶的健康,卻又因工作不能做全職媽媽,她們明知道上班后立即給孩子斷奶對自己來說可以省心又省力,卻還是在認定"母乳喂養"是最佳方案后,無怨無悔地選擇了做一名"背奶媽媽"。
女性社會地位提高、話語權增強后逐漸能夠參與更多的社會事務,全職媽媽的數量相對以前以前明顯減少,但是喂養嬰兒的麻煩卻相對增多。這些媽媽們生育后不僅面臨重返職場的壓力還要兼顧起新生兒的喂養與健康問題。
正如奇葩說辯手陳銘所說,至2019年,北京擁有最多的母嬰室341個,其他一線城市也不過一兩百個。不僅如此,母嬰室多設在地鐵站、購物商場等地,寫字樓里很少會專門母嬰室。新媽媽們只能每天背著冷藏母乳的干冰箱往返與車里和公司,完成汲取母乳的工作。
女性能否在公共場合哺育也往往受到輿論爭議。反對者認為女性在公共場所袒露乳房是不雅的行為,當哺育困境再度出現,背奶媽媽該去何從?
公眾目光集中到弱勢群體上,是一個社會進步的標志。
正如盧淑櫻所說,21世紀的今天,不論來自什么階層、擁有何種教育背景的婦女,大多數都會外出工作,于是產假便成為母乳哺育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內地的法定產假是98天,即3個多月;香港更少,只有俗稱“前四后六”的十周產假。有好些在職母親為堅持實踐母乳哺育,會在上班期間抽空泵出母乳,好讓孩子在媽媽不在家時也可食用母乳,但工作場所設計以及資方能否配合又是另一回事。當然,在職母親大可申請無薪假期,甚至辭職回家照料初生嬰兒,但問題卻不會得到根本的解決。為何實踐母乳哺育就要婦女犧牲事業?假如社會認定母乳是嬰兒最好的食物,何以不可在職場和法律層面(如產假、母乳喂哺友善政策)為授乳母親予以支持?
一直被熱烈討論的喪偶式育兒多指家庭教育中父親一方長期外出,或者父母均在子女身邊,但是缺少父親的情感支持(如早出晚歸、子女很難見面、無語言交流等)。母親在生育、養育中承擔了過重的角色,父親一方無法盡到應有的責任會給母親及幼兒的健康成長帶來嚴重困擾。正如陳銘呼吁的那樣,如果父親無法承擔生育、哺育的責任,那能不能在養育、教育上花費更多的心力呢?
哺育困境再現,是哺乳媽媽們向社會發出的請求。別讓背奶媽媽無路可走。